
报道:张燕萍
双溪只登华小老师对孩子关爱备至。
双溪只登新村人口严重外流,现有的百多户村民,逾70%为公公婆婆带着小孙,隔代教育让学校伤脑筋。由于缺乏工作机会,许多年轻家长离乡背井,多把小孩留在村子里托父母亲照顾,也和长者们作伴,惟现代教育模式的改变,老人家对于新教育制度摸不着头绪,尤其在孩子功课上,显得“爱莫能助”,只能把小孩的教育全交给学校负责。
尽管祖辈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,但他们的观念较为保守,在教育方式上,往往都沿用旧观念旧方式,导致孩子来到学校后,不容易衔接现代教育的步伐。
祖辈们的疼爱与呵护备至,生活上许多事情都为孩子代劳,也使孩子产生依赖性。
此外,该校也面对印裔学子日益增加的现象,使该校的老师们必须花更长的跟孩子们沟通。
花时间与印裔学子沟通
双溪只登新村由于缺发展机会,除了务农为主,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外地谋生。
该村共有约300家村户,除了年轻人因缺乏就业机会而到外地谋生之外,也有不少村民外迁往劳勿市区一带的花园住宅区,导致新村成了“老人村”。
根据校长李慧婷说,虽然村子面对人口老化,但是该校学生人数却逐年增加。
这是因为附近园丘印裔家长争取孩子到华小念书。
该校在2013年,全校学生为26人,今年则增加至46人,当中,有7位是印裔学子。
李慧婷:大多数的孩子由祖父母照顾。

曾玉财:双溪只登新村人口外流,导致新村都变成老人村。
曾玉财:70%是老人小孩
村长曾玉财说,村子没有发展,年轻人外流,这是现实和无奈的情况。
他说,双溪只登是个淳朴与沉寂的小村子,村民生活纯朴,缺乏工业与发展,所以留不住新生代。
“留在村子里的,超过70%是老人和小孩。”
他说,即使是面对老年人留守家园,但该村华校学生,却出现逐年增加的现象。而到该华小求学的印裔孩子,都是居住在村子附近园丘的印裔家庭。
家长与监护人踊跃出席学校所主办的活动。

陈亚清(右)感谢双溪只登华小老师,在课业上常常给予孙女陈佩珊辅导与协助。
陈亚清:毕业后往外闯
陈亚清是其中一位协助孩子照顾孙女的长辈。
他说,村子里没有发展机会,所以年轻人毕业后就往外跑,为了安心工作,即使成家后,也要把孩子留在村内。
“只有过年过节,新村才会显得热闹。”
看见孙女郑欣颖(左)与欣慧姐妹俩健康成长,是何英心里最大的安慰。
何英:请老师指点功课
何英有两个孙女在村里的华小念书,分别是郑欣颖与郑欣慧。
她说,孩子遇上不懂的功课,都会请老师们帮忙。
“村子的生活简单,很多朋友也是帮忙顾孙儿女,大家都常常交流,为教育孩子寻求共识。”